您的位置: 绿博农业规划设计院 > 专题研究 > 区域农业 > 农业发展

"十五五”时期乡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路径探索

作者:lb时间:2025-07-24 17:33 次浏览

信息摘要:

“十五五”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。乡镇作为联结城乡、落实政策的重要节点,其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“压舱石”作用,更是激活乡村经济、促进农民增收、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。...

    “十五五”时期是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。乡镇作为联结城乡、落实政策的重要节点,其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不仅关乎粮食安全与重要农产品供给的“压舱石”作用,更是激活乡村经济、促进农民增收、实现共同富裕的核心引擎。面对新形势新要求,乡镇农业产业必须摆脱传统“基础保障”的单一角色,向驱动区域经济增长与创新的“新引擎”跃升。探索其高质量发展路径,具有紧迫而深远的战略意义。

一、战略定位:从“基础保障”到“创新引擎”的深刻转变
乡镇农业产业的高质量发展,本质上是其战略价值的重构与升级:
1、超越基础保障:不仅要确保“米袋子”“菜篮子”供给安全,更要追求优质、绿色、多元,满足消费升级需求。
2、驱动经济增长:成为区域经济特别是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点,通过产业链延伸、价值链提升,创造更多就业和财富。
3、激发创新活力:成为农业科技创新、业态创新、模式创新的重要试验场和应用地,催生农业新质生产力。
4、促进城乡融合: 作为三产融合的载体,吸引城市要素下乡,带动乡村旅游、休闲康养、电商物流等新业态,推动城乡双向流动与融合。
5、引领绿色转型: 践行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理念,成为生态农业、循环农业、低碳农业的示范者和引领者。
二、核心路径:构筑乡镇农业产业竞争新优势
(一) 精准定位:构建特色化、差异化产业发展格局
1、深度资源普查与评估:系统梳理各乡镇的自然资源禀赋(水土光热、生态条件)、传统技艺、文化特色、区位交通、市场需求等核心要素。
2、科学确立主导与特色产业: 基于比较优势和市场前景分析,精准选择1-2个主导产业(如优质粮油、设施蔬菜、精品水果、特色养殖、道地药材),辅以若干特色小品种(如地理标志产品、手工艺农产品),避免同质化竞争。例如,山区乡镇可聚焦林下经济、高山特色果蔬;城郊乡镇可发展精品园艺、休闲观光农业;传统农区可强化优质专用粮食、规模化健康养殖。
3、打造“一镇一业”“一村一品”升级版:推动主导产业形成规模效应和品牌集群,特色小品种做出精品和溢价,形成“大产业顶天立地,小产业铺天盖地”的生动局面。
(二) 科技赋能:强劲培育农业新质生产力
1、强化良种推广:积极引进、试验和推广高产、优质、多抗、适应性强的新品种,特别是适合本地条件的突破性品种。
2、普及智能装备与技术:推广应用物联网、大数据、北斗导航、无人机、智能农机具等,实现精准播种、施肥、灌溉、施药和收获,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。
3、发展智慧农业场景:建设智慧农场、智慧牧场、智慧渔场示范点,推动环境智能调控、生产过程数字化管理、质量安全全程可追溯。
4、深化“产学研用”协同: 建立乡镇与农业科研院所、高校、科技企业的紧密合作机制,搭建技术转化平台,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,加速科技成果落地应用。
(三) 三产融合:延伸产业链,提升价值链
1、做强农产品加工业:大力发展产地初加工(清洗、分级、包装、预冷、储藏),积极引进或培育精深加工企业,开发即食食品、功能性食品、生物提取物等高附加值产品,实现“粮头食尾”、“农头工尾”。
2、做活农文旅融合:深度挖掘农耕文化、乡土风情、生态景观资源,发展休闲观光、农事体验、研学教育、乡村民宿、康养度假等业态,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目的地。
3、做大农村电商与冷链物流:完善县乡村三级电商服务体系和物流配送网络,发展直播带货、社群营销等新模式。补齐产地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短板,解决农产品“最初一公里”和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,减少损耗,扩大销售半径。
(四) 机制创新:筑牢高质量发展支撑体系
1、培育壮大新型经营主体:大力扶持家庭农场、农民合作社高质量发展,提升其规范运营、市场开拓和联农带农能力。积极引进和培育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发挥其引领带动作用。
2、创新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: 推广“订单收购+分红”、“土地流转+优先雇用+社会保障”、“农民入股+保底收益+按股分红”等多种模式,让农民深度嵌入产业链,共享增值收益。
3、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:稳慎推进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,盘活闲置宅基地和农房。完善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配套制度。健全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体系,发展适度规模经营。
4、创新投融资机制:整合涉农财政资金,提高使用效益。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(如产业链金融、农业保险、信贷担保),引导社会资本有序投入农业农村。
(五) 完善基础设施:持续改善农业产业发展硬环境
1、高标准农田建设升级:持续推进田块整治、土壤改良、灌排设施完善、田间道路畅通、农田防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等工程,打造“旱涝保收、高产稳产”的高标准农田升级版。
2、水利设施补短板:加强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、灌区续建配套与现代化改造、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,提升水资源保障能力和利用效率。
3、乡村道路与信息网络升级: 推进“四好农村路”高质量发展,畅通产业路、资源路、旅游路。加速乡村信息基础设施升级,实现5G网络、千兆光网向有条件、有需求的乡村延伸覆盖。
4、能源设施优化:推进农村电网巩固提升,发展农村清洁能源(光伏、生物质能),保障生产生活用能需求。

(六) 绿色引领:打造可持续发展典范
1、构建生态循环生产体系: 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、有机肥替代化肥、生物农药和绿色防控技术。大力发展种养结合、农牧循环模式(如“猪-沼-果/菜”),实现畜禽粪污、秸秆、农膜等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。
2、强化生态保护与修复:严格保护耕地、林地、草地、水域等农业生态空间。实施水土流失综合治理、退化耕地治理、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等工程。
3、推行农业节水增效:大力发展高效节水灌溉(喷灌、滴灌、微灌),推广抗旱节水品种和农艺节水措施。
4、落实农业“双碳”目标:探索农田固碳增汇技术路径,推广节能低碳农机装备,发展可再生能源在农业中的应用,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。
三、保障机制与实施策略:为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
(一) 政策支持:强化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
1、科学编制发展规划: 县级层面加强统筹,指导各乡镇制定符合自身实际的“十五五”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项规划,明确目标、路径、重点项目和保障措施。
2、完善财政支农政策: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创新、基础设施、绿色发展、品牌建设、新型主体培育等的投入力度,优化补贴方式,提高精准性。
3、强化用地等要素保障:在国土空间规划中合理安排农业产业用地,保障农产品加工、仓储物流、休闲农业等合理用地需求。优化审批流程。
(二) 科技支撑:完善“产学研用”协同创新体系
1、建强基层农技推广体系: 稳定队伍,创新服务机制(如特聘农技员、科技小院),打通农技推广“最后一公里”。
2、搭建区域性科技创新平台: 鼓励建立产业技术研究院、科技服务站、星创天地等,促进技术供需对接。
3、加强农民科技素质培训:实施高素质农民培育计划,提升其应用新技术、新装备、新模式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。
(三) 风险防控体系:增强产业发展韧性与稳定性
1、健全自然灾害预警与应对机制:加强气象、水利、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,完善农业巨灾保险制度,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。
2、强化市场风险监测与调控: 建立重要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体系,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。发挥政策性收储、农业信贷担保等工具作用,稳定市场预期。
3、筑牢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线: 健全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检测体系,推行承诺达标合格证制度,强化追溯管理,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。
(四) 市场拓展:构建“品牌+渠道”双轮驱动模式
1、实施品牌强农战略:挖掘地方特色,培育区域公用品牌、企业品牌和产品品牌。讲好品牌故事,加强宣传推介,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。强化品牌授权、使用和监管。
2、构建多元化营销渠道: 巩固提升批发市场、农贸市场等传统渠道。大力发展订单农业、农超对接、社区直供。积极拥抱电商平台(综合电商、垂直电商、社交电商),拓展线上市场。鼓励发展农产品出口。
(五) 要素优化配置:激活发展内生动力
1、创新人才引育留用机制:实施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“头雁”项目。吸引农民工、大学生、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创业。培育本土“土专家”、“田秀才”、“乡创客”。改善乡村人才发展环境。
2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: 鼓励金融机构下沉服务重心,增加乡村振兴信贷投放。发展农村数字普惠金融。完善农业保险体系,扩大覆盖面,提高保障水平。探索农村产权(土地经营权、集体资产股权)抵押融资。
3、盘活农村集体资产资源: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成果运用,发展壮大新型农村集体经济,探索资源发包、物业出租、居间服务、资产参股等多种发展途径,增强村集体支持产业发展的能力。
   “十五五”时期,推动乡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,是时代赋予的艰巨使命,更是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必由之路。唯有深刻把握从“基础保障”向“创新引擎”的战略转变,坚定不移地走精准定位、科技赋能、三产融合、机制创新、设施完善、绿色引领的发展路径,并辅以强有力的政策、科技、风险防控、市场拓展和要素保障支撑体系,方能激发乡镇农业的无限潜能。这要求各级政府强化责任担当,勇于改革创新,凝聚各方合力,在希望的田野上奋力书写农业强、农村美、农民富的壮丽篇章,为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农业根基贡献坚实的乡镇力量。